近日,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(SH:600597,下称“光明乳业”)发布公告称,该公司获得了日本JIPM协会(日本设备维护协会)审核认证的TPM世界奖股票有杠杆购买吗,成为中国乳品行业中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。
光明乳业方面表示,日本JIPM审核认证的TPM奖项被誉为全球制造业的“诺贝尔奖”,代表着世界级的生产管理水平。该公司旗下的乳品四厂此次获奖,是凭借其卓越的设备管理、高效的生产流程和持续的创新精神。
技术优势固然值得称道,但身披荣光的光明乳业,业绩却已经处在低谷多年,不仅营收、净利持续下滑,先发优势逐渐被伊利、蒙牛等后来居上者瓦解,总体财务状况也不甚乐观,还背负着子公司持续亏损的“包袱”。
就目前而言,管理层的经营策略能否带领光明乳业跨越乳企发展周期,重新构筑市场核心竞争力,从而找到从业绩低谷中突围的方式,将直接决定光明乳业的未来。
图片
一、业绩发展趋势高开低走
公开信息显示,前身孵化于1911年、正式成立于1996年的光明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先行者,最早凭借着“鲜牛奶送货上门”的服务在国内迅速铺开线下销售渠道,市场知名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。
彼时有媒体报道,登陆A股市场当年(注:2002年),光明乳业的产销量、销售收入、利税总额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列中国乳业之首,超50亿元的收入规模甚至是同期伊利、蒙牛的营收之和,是名副其实的“乳业第一股”。
虽然不久后光明乳业的业绩便相继被上述两家乳企反超,但仍然能够保持稳定上升的业绩增长趋势。截至2014年末,该公司的收入突破200亿大关;2021年的收入规模同比增长15.59%至292.06亿元,离300亿元只差临门一脚。
可惜事与愿违,自这时起光明乳业的业绩便开始出现回落,2022年收入282.15亿元,降幅约3.39%;即便2023年有“实现营业总收入320.5亿元”的全年经营计划在前,依旧没能阻挡其业绩颓势,收入同比下滑6.13%至264.85亿元。
图片
值得注意的是,在收入规模缩水的情况下,光明乳业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68.19%至9.67亿元,目标完成率为142.21%。不过,该项指标的显著增长并非销售、盈利能力提升的成果,而是光明乳业依靠“卖地”得来的回款。
图片
光明乳业在财报中表示,2023年该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成山路777号地块实施收储,并确认了约4.24亿元和823.18万元土地补偿款收入。若除去上述款项,光明乳业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约为5.36亿元,同样未达目标。
而在2024年原奶市场供需失衡、消费需求不及预期的“乳企寒冬”下,光明乳业的业绩更是雪上加霜。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收入184.13亿元,同比降低10.89%;净利润为1.16亿元,降幅高达63.94%。
图片
相比之下,伊利股份和蒙牛集团的市场表现虽然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,但前者全年收入已迈上千亿台阶,前三季度890.39亿元的收入远超光明乳业;后者2024年的全年收入也高达886.75亿元,甩开光明乳业近三个身位。
图片
二、长期输血拖累资产质量
需特别注意的是,光明乳业2024年第三季度单季的归母净利润为-1.64亿元,亏损额度是2023年同期的-1528.33万元的十倍有余;扣非后净利润也录得1.35亿元的负值,亦较2023年的-468.70万元明显扩大,盈利能力岌岌可危。
光明乳业解释称,归母净利润的大幅下滑,主要是因为其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计提资产减值及经营亏损。早在2024年上半年,由于本土通货膨胀、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,新莱特便出现了-1.40亿元的净亏损。
图片
不仅如此,由于资金紧张,新莱特原定2024年7月15日到期的1.3亿元新西兰贷款也难以按期偿还。为帮助新莱特脱离债务危机,光明乳业全资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向新莱特提供了1.3亿元新西兰元贷款。
10月8日,光明乳业再发公告,称新莱特已向其子公司光明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定向增发约3.08亿股,融资1.85亿新西兰元。据此计算,光明乳业2024年共计向子公司新莱特“输血”3.15亿新西兰元,折合人民币超13亿元。
图片
据悉,新莱特此次向光明乳业定增的价格为0.6新西兰元/股,而在消息披露前,新莱特的股价已经跌至约0.3新西兰元/股。以近100%的溢价实现对一家亏损企业的绝对控股,光明乳业的行为也遭到了诸多投资者的质疑。
实际上,光明乳业自身所面临的财务压力只多不少,该公司2022年以来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滑明显,截至2024年9月末,该项指标仅剩8.44亿元,较2023年同期的10.35亿元降低18.43%。
图片
更不容乐观的是,光明乳业截至同期末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增至53.53%;短期借款为21.40亿元,同比增长45.94%;另有高达10.69亿元的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,而其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33.61亿元,短期债偿压力较大。
图片
在此基础上,光明乳业仍在2024年第三季度选择对新莱特计提了高达3.20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,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图片
三、本土失守,全国化成难题
业绩自身难保的光明乳业,为何还要屡屡腾出手来为子公司新莱特慷慨解囊?答案就藏在光明乳业以地区划分的销售发展趋势之中。
根据光明乳业财报,该公司在2023年新增了上海及外地经销商共计344个,但两地的收入却分别下滑4.13%、13.30%至71.12亿元和117.15亿元,仅有新莱特所在的境外市场收入实现了5.95%的同比增长,来到73.21亿元。
图片
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亦在股东大会上坦言,光明乳业从1997年开始从上海走向华东,再进一步走向全国,目前全国有25个牧场,21个加工厂,但其产品在西南、西北、东北地区销量的确还不足。
换句话说,走过近30年发展历程的光明乳业不仅没能实现全国化,现有的华东市场也正逐渐失守。而在该公司管理层看来,要走向全国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,光明乳业作为一家国有企业,很难做到像一些初创企业一样为铺市场“烧钱”。
诚然,光明乳业的核心业务为巴氏杀菌鲜奶,该品类对冷链配送、牧场分部的需求较常温奶更为苛刻,全国化铺设半径有限。但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看,光明乳业势不如人的深层次原因,依旧是其品牌创新能力与产品矩阵吸引力的不足。
2024年上半年,光明乳业液态奶业务的对外交易收入约为72.66亿元,较2023年同期的80.75亿元降低超10%。即便如此,液态奶品类的收入依旧占总收入的近六成,而其他乳制品的合计收入占比仅32.19%,存在销售品类单一的问题。
图片
光明乳业上半年共推出34款新品,截至三季度末的研发费用约为8410.41万元,但比起不断优化常温奶、酸奶、奶粉、奶酪棒等乳制品全品类矩阵的伊利和蒙牛,以及全速推出新品的君乐宝、三元,光明乳业的产品升级依旧稍显迟缓。
如今光明乳业的处境,堪称“前有虎狼,后有追兵”。在此背景下,依旧选择深耕“领鲜”战略、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和科技研发,能否帮助该公司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挑战还存在着太多的变数。
毕竟,在各大头部乳企争相扩充品类布局、扩大自身全国市场占有率的当下股票有杠杆购买吗,留给光明乳业根据资源分配情况逐步开发新市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。